小文化人
深入一座城,,它的馬路高樓,,蔥郁樹木,商場店鋪,,學校醫(yī)院,,這些構成了一座城的紋理,也裊裊散發(fā)著一座城市的溫度,。
在一座城市的溫度里,,有一群小文化人前赴后繼,步履匆匆或是不急不躁,,他們延續(xù)著一座城市的筋脈,。他們,沒有大文化人的揚名立萬,,是真正的淡泊名利,,是最地氣的人間草木。
我認識的嚴先生,,是一座城里的小文化人,,他也有著老派文人的風骨,敏感自尊,,極少躬腰求人,。嚴先生愛好古詩詞,他一周字斟字酌寫上兩三首格律詩,,身邊也凝聚起了這座城市里一群古詩詞愛好者,。有時,嚴先生把這些詩詞愛好者召集起來,,像古代文人一樣吟詩作賦,,相互指點捧場,彼此鼓舞加油,,爾后喝上一杯本地老酒后醺醺然回家,,算是曲水流觴的現(xiàn)代版。嚴先生很少向報刊投稿,他們對詩詞是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喜悅,,每當寫上一篇自己感覺滿意的詩詞,,于晨曦暮色中獨自吟誦,飛舞著一座城市里螢火蟲一樣的文火,。7年前,,經(jīng)審批,嚴先生和3個文化人自費印刷一本古詩詞的內(nèi)部小刊物,??锏拿趾艿溲牛菄老壬蛶讉€文化人僧推(敲)月下門一樣琢磨出來的,,就叫《風雅墅》,,封面是本城一個書法家寫的篆書字體,古拙中透著遒勁之風,。書法家謝絕了嚴先生的潤筆費,,嚴先生和幾個刊物發(fā)起者請他吃了一頓城南巷子里的老鴨湯,,鴨湯是頭天晚上就細火慢煨出來的,。
這本每個季度自費印刷的雜志,發(fā)表著城市里一群小文化人的詩詞,。去年冬天印刷年度最后一本刊物時,,我陪同嚴先生去了印刷廠,我看見嚴先生如在產(chǎn)房等待孩子降臨世間的激動,,他撫摸著剛出廠的雜志,,嘴唇因為興奮而囁嚅著,我聽不清他在喃喃什么,。嚴先生的兒子駕駛著一輛小貨車把捆扎的500本雜志送回家時,,嚴先生拉住我的手說,雜志明年就要半年出一期了,,4個出資人,,有一個去世,有一個隨了兒子去南京居住,,一個患腦梗癱瘓在床,,就剩下他一個人出資了。嚴先生蹣跚著步子去一家一家送雜志,,有的用快遞投送,,把那些雜志派送完畢,嚴先生才心情安然,。一周過后,,嚴先生向我緩緩敘述,他去給那個癱瘓在床說話含混不清的老人送雜志時的情景,嚴先生如深潭般幽幽的眸子里有清淚閃爍,。嚴先生告訴我,,當他把雜志送給那位躺在床上的老友時,老人竟然艱難地撐起身子,,把雜志捧到臉上摩挲著,,那是在用心親吻著這本浸透心血的內(nèi)部小刊。
我認識今年已71歲的老王,,他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,,也是一個業(yè)余畫家,平時給樓上樓下鄰居家?guī)兔Π惨槐K燈泡擰一顆螺絲帽啥的,,是個典型的熱心腸,。9年前的一天,老王突然有些心急了,,他想給老城的人,,找到一條靈魂回家的路,于是他畫了上千張昔日老城的平面圖發(fā)到網(wǎng)絡上,,一時間匯聚了老城的眾多網(wǎng)友,,他們在這些手工繪圖里尋找指認著當年喝豆?jié){吃油條的老館子、張大毛的修鞋攤,、胖大娘的蹄花兒館子,、劉大媽的裁縫鋪……老王在畫圖時,常常半夜醒來,,他突然想起了庭院深深瓦縫參差的老宅院,、當年打醬油的那家副食店、梧桐樹下的老理發(fā)店,、流水溝上的楠木橋……于是筆走龍蛇迅速勾勒,,生怕記憶的閃電瞬間就劃過了天宇。這是對一座城市記憶的搶救,,給一座老城做人工呼吸,,延續(xù)著城市的一道道文脈,讓它魂兮歸來,。后來,,老王和另一個朋友,把這些手工繪圖配上文字,,自費出版了一本裝幀非常漂亮的書,。老王對我感嘆說,一個人生活在世上,,孝順爹娘是起碼的,,對自己生活的城市,,也得要盡一份孝心。老王說完這話,,我看見他喉結滾動了一下,,有沉沉心事釋放落地后的輕松感覺。
舊城老街的黃師傅,,他的店鋪在黃葛樹下擺了30多年,。黃師傅最初是照相的,愛好美術的他后來專門畫人像,,墻上貼滿了上百張老街人的畫像,,那些畫像逼真生動。比如老街的鐵匠張大哥,,我在畫像上看清了他面部的條條皺紋,,還有從鼻孔里竄出的幾根鼻毛。黃師傅畫像,,收費很低,,他的口頭禪就是“你就隨便給點嘛”。那年老街臨河里的一場洪水滔滔上漲,,咆哮洪水漫過了黃葛樹的樹冠,,把黃師傅的房子也淹沒了,等洪水退去后,,黃師傅沖進堆積的泥漿屋里,,墻上掛的那些畫像神奇般安然無恙,,黃師傅伸出雙手撲向墻壁,,給了一個用力的擁抱。
演奏薩克斯的老劉,,就喜歡音樂,,我見他鼓起腮幫子吹奏薩克斯時,臉上肌肉波浪一般滾動,。那年我生日,,黃昏時他在城市老橋上給我吹奏了一曲《光陰的故事》,我望著城市燈火隱弱閃爍于江中,,一瞬間看到了一座城市獻給我的生日禮物,,這些江水中倒映的燈火,是點燃的盞盞心燈,。我發(fā)自肺腑地尊敬劉哥這樣的小文化人,,也讓我以更誠摯的心,用文字書寫著世道人情,。
還有城市里逢年過節(jié)幫人喜滋滋寫對聯(lián)的書法愛好者,、清晨或者夜里吼上幾嗓子京劇的人、建起私人博物館的收藏愛好者、給街巷人家阡陌縱橫留影的業(yè)余攝影者,、民俗文化研究者,、木版年畫手工剪紙傳統(tǒng)刺繡的傳承人、民間閱讀的默默推廣人,、民歌傳唱人,、經(jīng)營個體書店的文化人,我向他們表達致敬,,致敬他們呵護著一座城市最溫情的事物,,守護著一座城市在光陰河流中的諾亞方舟。這些城市里的小文化人,,也是連通城市昨日與未來之路上的溫暖郵差,,他們滋養(yǎng)潤澤著一座氣度不凡的城。
李曉
· 版權聲明 ·
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,,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(wǎng)發(fā)布,,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允許,不得轉(zhuǎn)載使用,。獲授權轉(zhuǎn)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,。
②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。如因轉(zhuǎn)載的作品內(nèi)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,,請盡快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本網(wǎng)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(guī)作相應處理,。
推薦閱讀
-
1汴水之濱 善如潮涌 08-10
-
2
-
31-5月宿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7.9% 07-18
-
4上半年宿州市新設經(jīng)營主體48261戶 07-15
-
5
-
6宿州市16余萬脫貧人口穩(wěn)定就業(yè) 07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