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讀孫犁
昨天整理書櫥,,在上層的邊沿處翻出兩本袖珍本小冊子,一看是孫犁的《遠道集》《老荒集》,,便拿出來看了,。這是孫犁晚年的作品,多是一些散文,、隨筆,很短,,記述他過往經(jīng)歷中的若干人和事,,筆意有點落寞與蒼涼。
孫犁的文章,,我讀過一些,,如《荷花淀》《村歌》《風云初記》等,當然只是粗讀和略讀,。他的小說如同散文,,沒有多少故事性,純樸自然,,情感真摯,,抒情味道很濃,令人刻骨銘心,,永世難忘,。孫犁不僅是一名卓有成就的大作家,還是一位抗戰(zhàn)初期參加革命的老干部,,在戰(zhàn)爭年代經(jīng)受了血與火的考驗,,體現(xiàn)出老一輩共產(chǎn)黨人英勇無畏、堅定頑強的高尚品格,,是我崇敬的人物之一,。
說起來,我與孫犁還有過一次無形的交集呢,。那是80年代初,,我在《人民日報》副刊上看到他的一篇隨筆,其中寫到他晚年的生活狀況:孤苦伶仃,,老屋漏雨,,經(jīng)常要把書籍和家鄉(xiāng)帶來的一些小米,搬到門前晾曬,以防霉變,。當時非常沖動,,認為孫犁這樣“國寶”級的人物,理應受到各方面的優(yōu)待與照顧,,起碼不應該如此潦倒,!隨即把這篇文章從報紙上剪裁下來,附上一封短信,,寄給時任天津市委主要負責人,,請他們對孫犁的住房問題給予關注,幫助解決,。
那時我在地委擔任常委秘書,,經(jīng)常協(xié)助領導處理這類事情,深知凡事只要主要領導親自過問,,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,。記得為了顯得親近,我在信中還專門寫了幾句恭順的話,,并特地解釋說,,對孫犁這樣享譽世界的著名作家給予特別照顧,人民群眾不但不會有意見,,反而對黨和政府會更加信賴,、更加擁戴。
信寄出后,,沒有回音,。不過我相信他們是能夠收到的,我用的是地委的信紙,、信封,,收件地址是寄往天津市委辦公室轉交、親啟,。從孫犁后來的文章中看到,,那之后不久,他終于搬進了新居,。我不敢說我那封信起到了多大作用,,但我想一定是多種因素共同發(fā)酵,才促使孫犁改善了住房條件,。作為一個普通讀者,,對此我感到極為欣慰。
孫犁的晚年,,落落寡合,,思想有些消沉,。這有他個人性格的因素,不過,,更多的應該是客觀上的原因,。他有一句話我極為贊成,就是“文人易散不易聚”,??v觀古今中外,要想有點學問,,有點成績,,耐不住寂寞,不花一番功夫,,沒有一股韌勁,,是絕對不行的。整天聚在一起吃喝玩樂,,只能消磨意志,,無事生非。
孫犁生于1913年,,2002年7月11日去世,享年89歲,。孫犁已成歷史人物,。他的文章,常讀常新,,是可以流傳下去的,。說孫犁將與他的著作一起,永遠活在讀者心中,,并不是一句單純的恭維話,。
林陽
· 版權聲明 ·
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,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(wǎng)發(fā)布,,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允許,,不得轉載使用。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,。
②本網(wǎng)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,,請盡快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,本網(wǎng)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(guī)作相應處理。


推薦閱讀
-
1汴水之濱 善如潮涌 08-10
-
2
-
31-5月宿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7.9% 07-18
-
4上半年宿州市新設經(jīng)營主體48261戶 07-15
-
5
-
6宿州市16余萬脫貧人口穩(wěn)定就業(yè) 07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