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離山尋符草:白居易留下的詩意青春
離山之態(tài),,不似名山大川那般巍峨雄偉,,卻與大尖山諸峰自成一脈,橫亙于南北官道旁,,形成了一道抵擋陴湖之水的天然屏障,;符草之姿,不如牡丹之雍容華貴,,卻自有一份堅韌不拔的生命力,。
因1200多年前,一位16歲少年的駐足,,北有離山,盛產(chǎn)符草的符離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,。
初遇符離,,青春詩意的萌芽
白居易,,字樂天,唐代宗大歷七年(公元772年)出生于河南新鄭縣,,偉大的現(xiàn)實主義詩人,。其父白季庚任徐州彭城縣縣令,后升任徐州別駕,,又因白居易的族兄時任符離主簿,,白季庚便在唐德宗建中三年(公元782年),將家室遷至所轄符離,,于東林草堂棲居,。這年,白居易11歲,。
符離的山水勝景與淳樸民風,,為白居易的成長提供了積極向上的環(huán)境,也為他后來的文學創(chuàng)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,。
五年后,,16歲的白居易漫步于符離古原,看到漫山遍野綿延不絕的符草經(jīng)過野火兇猛肆虐枯萎之后,,只需春風一吹,,便又能重新煥發(fā)生機。這位年輕的詩人想到:符草的堅韌,,像極了人生的起起落落,,無論遭遇多少挫折磨難,總有重新崛起的希望,。于是,,他揮筆寫下了那首千古傳誦的《賦得古原草送別》。
離離原上草,,一歲一枯榮,。
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,。
遠芳侵古道,,晴翠接荒城。
又送王孫去,,萋萋滿別情,。
簡潔的詩句,如同一顆石子,,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千層浪,。
這首詩不僅是對符草的生動描繪,更是對生命堅韌不拔精神的禮贊,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經(jīng)典之作,,也成為白居易青春歲月中最耀眼的詩意印記,。
長安尋夢,符離詩意的延續(xù)
《賦得古原草送別》的問世,,讓白居易在符離聲名鵲起,,但他心中“兼濟天下”的政治理想和對文學更高境界的追求,促使他踏上了前往長安的尋夢之旅,。長安,,作為當時唐朝的都城,是全國的政治,、經(jīng)濟和文化中心,,那里匯聚了無數(shù)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,是每一個懷揣文學夢想的人心之向往的圣地,。
白居易深知,,要想在長安這片人才濟濟的土地上嶄露頭角,必須得到文學大家的認可,。于是,,他懷著忐忑的心情,前去拜謁詩壇耆宿顧況,。
當顧況聽到門童通報“有少年白居易求見”時,,并沒有太多期待。在他看來,,長安城中每天都有無數(shù)年輕人懷揣著詩稿前來,,希望能夠得到賞識,但大多數(shù)人都黯然離去,。他略帶調侃地對白居易說道:“長安米貴,,居大不易?!边@句話,,既是對長安生活成本高昂的無奈感慨,也是對眼前這個年輕人的考驗,。
白居易恭敬地遞上自己的詩稿,,顧況接過詩稿隨手翻閱起來,當他的目光落在“離離原上草,,一歲一枯榮,。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,?!边@幾句詩上時,,眼神瞬間被點亮,眼中滿是贊賞與驚嘆,,感慨道:“有句如此,,居天下亦不難,!”
顧況的賞識,,為白居易在長安的發(fā)展打開了一扇大門。從那一刻起,,白居易開始在長安文壇嶄露頭角,。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在符離度過的青春歲月,沒有忘記符離的山水給他帶來的靈感,。在白居易數(shù)千首詩歌中,,故園符離的生活,被他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慢唱,,《重到毓村宅有感》《西原晚望》《汴河路有感》《鄰女》《寄湘靈》……這些詩作,,都是白居易懷想符離的名篇。
探尋離山,,觸摸歷史的脈絡
愈是深入了解白居易在符離的生活過往和《賦得古原草送別》的創(chuàng)作背景,,記者愈發(fā)向往探尋白居易文學創(chuàng)作與符離古鎮(zhèn)地域環(huán)境的奇妙關聯(lián)。于是,,離山,、符草,成了記者解鎖古鎮(zhèn)魅力,、體會詩人情感投射的鑰匙,。
離山。 牛洪超 攝
清光緒《宿州志》68頁記載:離山產(chǎn)符草,,《爾雅》所謂“莞”也,,秦以之名縣。據(jù)城50里,,在離山集,。
離山如今位于符離鎮(zhèn)與夾溝鎮(zhèn)交界處,自符離鎮(zhèn)中心向北驅車15公里便來到離山腳下,。
登上離山,,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漫山遍野的符草。金黃色的符草密密麻麻地覆蓋著山體,。每一根符草都纖細而堅韌,,葉片在微風中輕輕搖曳,相互摩挲,,發(fā)出細微的沙沙聲,,仿佛在低語著離山的過往,。陽光灑下,符草的葉片閃爍著柔和的光芒,,與周圍的山石,、草木、野花相映成趣,。
“符草是宿州北部山區(qū)包括離山一帶獨有的,、生長旺盛的野草,它質地堅韌,,以前附近老百姓蓋的茅草屋便是用這種草,。”與記者一同登山,,深諳離山地貌,、歷史的埇橋區(qū)夾溝鎮(zhèn)文化站站長牛洪超說。
春夏之際,,符草煥發(fā)出勃勃生機,,嫩綠的葉片在陽光的輕撫下閃爍著溫潤的光澤,仿佛一片綠色的海洋,,微風拂過,,便涌起層層綠浪。到了秋冬,,符草又褪去翠綠,,披上金黃的外衣,在瑟瑟風中,,展現(xiàn)出別樣的凄美,。
離山腳下有一個幽靜的小村莊——離山鋪。牛洪超說,,根據(jù)文物部門考證,,此地在漢代就有人居住,有離山鋪漢代墓群,、離山鋪漢代遺址,、離山鋪大型漢代鑄鐵遺址等。
這個古老的村莊,,歷經(jīng)兩千余年的風雨滄桑,,依然完好地保留著那份古樸與寧靜,見證著一代代村民的生活變遷,,也見證著離山的歷史,。
俯瞰變遷,感悟時代的新章
離山,、符草依舊生機勃勃,。但這片土地,,與千年前白居易眼中的景象早已大不相同。
俯瞰離山鋪,。記者 董木子 攝
符草,。
登上離山山巔,極目遠眺,,一幅壯美瑰麗的畫卷在眼前緩緩鋪展,。
遠處,鐵軌宛如一條蜿蜒的巨龍,,一列列火車沿著鐵軌風馳電掣般呼嘯而過,,那奔騰的氣勢仿佛在訴說著時代前行的鏗鏘步伐。
廣袤無垠的農(nóng)田里,,綠油油的莊稼在微風中此起彼伏地搖曳。那一片片的綠色,,由淺至深,,如同一片波濤洶涌的綠色海洋,預示著豐收的美好希望,。
錯落有致的村莊中,,房屋鱗次櫛比。青磚黛瓦的房屋,,在綠樹的掩映下,,顯得格外寧靜祥和。煙囪里升起的炊煙在空中緩緩飄散,,偶爾傳來幾聲雞鳴犬吠,,交織成一曲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樂章。
這里,,還可以看到位于符離鎮(zhèn)的安徽華電宿州發(fā)電有限公司,,巨大的煙囪矗立于遠方,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,。煙囪冒起的裊裊白煙,,是現(xiàn)代工業(yè)蓬勃發(fā)展的證明。
這一切,,共同構成了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畫面,,讓人深切感受到時代發(fā)展的強勁脈搏。
賡續(xù)薪火,,詩詞文化的傳承
符離不大,,因文化的滋養(yǎng)而底蘊深厚;詩作雖短,,因思想的深邃而流傳千古,。符離與白居易的相遇,,成就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傳奇。離山,、符草,,也猶如符離的文化地標和符號,為我們架起時光之橋,,借由離山的輪廓,、符草的形態(tài),清晰勾勒出那段白居易與符離相互成就的歲月,。
悠悠千年,,滄海桑田。符離已然建設成為現(xiàn)代化城鎮(zhèn),,但白居易文化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,,穿越時空,貫穿著符離鎮(zhèn)乃至宿州的大街小巷,、古往今來,。
學校里,瑯瑯書聲中常能聽到學子們吟誦白居易的詩篇,,傳承著那份對文學的熱愛與敬意,;民間的藝術表演,也常以白居易的故事為藍本,,演繹他的生平與佳作,。
從符離鎮(zhèn)到宿州市,處處彰顯著這片土地對白居易文化的珍視與傳承,。宿州即將舉辦的首屆白居易詩詞大會,,更是萬眾矚目,屆時全市將對白居易文化進行全方位,、深層次的挖掘推廣,,把白居易詩詞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傳遞給更多人。
文/記者 徐蕾
· 版權聲明 ·
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,,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(wǎng)發(fā)布,,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允許,不得轉載使用,。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,。
②本網(wǎng)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。如因轉載的作品內(nèi)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,,請盡快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本網(wǎng)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(guī)作相應處理,。


推薦閱讀
-
1田疇沃野繪新景 真抓實干展作為 03-20
-
2國內(nèi)最大“火電+熔鹽”儲能項目在宿落成 03-17
-
3
-
4第30屆中國·碭山梨花節(jié)3月27日開幕 03-14
-
5宿州市多渠道拓崗位促就業(yè) 03-13
-
6